社交网站拿个人信息当摇钱树
本以为是诚实地填个资料征婚交友,谁知道个人信息竟成了别人疯狂敛财的工具!昨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国内第一本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指出,利用各种方式骗取网民个人资料用以牟利,已经成为社交网站利润的重要来源,而社交网站引发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也非常严重。与此相对应的是,每个网站信息泄露免责声明,却是注册时必须接受的霸王条款。
昨天,记者登录了某婚恋交友网站的会员注册页面后发现,想要成为会员要填写包括年龄、学历、收入及电子邮件在内的诸多个人信息,而且很多是必填项目;此外该网站还附带了注册条款,其中特别注明:“本网站收集的会员个人身份识别资料,包括会员的姓名、昵称、电邮地址、出生日期、性别、职业、个人收入等,已采取相应的技术保障措施,但会员仍有可能收到各类的广告信息或其他不以交友为目的邮件,本网站概不承担责任。”如果网民想要注册成功,这最后一关必须选择“接受”,否则将无法完成注册。随后记者又登录了其它的社交网站,看到的仍然是大同小异的注册方式。
对此有网民反映,目前几乎所有社交类网站,甚至一些游戏网站都采取这种注册方式,网民实际上是“被接受”这些条款,难怪网友“101”说:“我几乎是闭着眼睛点了接受。”“我们肯定会为会员保密个人信息,但现在网络技术这么发达,如果信息不慎被窃取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某社交网站的客服人员表示,既然网民同意了注册条款中的信息泄露免责声明,就没必要与网站纠缠此事。
该“蓝皮书”指出,通过社交网站,商业公司不但可以收集用户的手机号、MSN账号等普通信息,还可以通过分析网民发布的博客、帖子、同学群体等,推测出用户的消费倾向、个人婚姻情况、工作情况等隐私。记者注意到,瑞星公司曾经指出,目前社交网站存在的几种主要安全风险包括:利用引诱、误导等方式,鼓励用户填写MSN和QQ的账号、密码;通过游戏积分奖励、优先享受新功能等方式,鼓励用户填写自己的真实情况;鼓励网民将网站账户与手机绑定,建立手机信息库等,但某些网站的隐私保护设计,完全以方便为立足点,漠视用户的安全风险,致使一些网民的手机和邮箱,常常收到各种广告的骚扰,有的甚至存在被诈骗的风险。据业内人士估计,在大中型城市的15岁至30岁的网民中,有95%以上会注册一个或几个社交网站,所以其带来的安全风险、个人隐私风险十分严重。
“网民必须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云南南极律师事务所的吕翔律师表示,网站要求网民填写相关个人信息后才能注册,并不违规;国家有相关法律明确规定,任何网站禁止随意泄露用户个人信息,但是某些网站为谋取短期利益,仍然铤而走险,实际监管中也确实存在难度,如果网民有证据证明个人信息泄露系网站造成,那么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获得赔礼道歉或者精神损失费,同时网民的自我防范意识也不可忽略。
来源:昆明信息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