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转手 私密信息成牟利“商品”
经过多次转卖,上海14个小区3000余名业主的个人信息,赫然在百度文库的网站上“被公示”。日前,上海警方破获了一起在网络上非法买卖、泄露个人信息的案件。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对这起案件进行调查发现,个人信息泄露的背后,依旧有非法网络公关的影子,更有一条商业公司不良员工、非法网络公关人员组成的“信息贩子”和“流量至上”的无德网站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条。
专家和网友建议,要斩断这条链条,必须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主管部门加强监管,让违规网站“玩不起”;与此同时,还需个人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有效维护个人信息安全。
层层转手 私密信息成牟利“商品”
今年3月,家住上海浦东新区菊园小区的王女士发现陌生人打来的推销电话特别频繁,来电者对其家人的姓名、年龄、职业等信息都了如指掌。在朋友的提醒下,王女士在互联网上进行了信息搜索,惊讶地发现:包括自己在内的上海14个居民小区3000余名业主的个人信息都被挂在了百度文库中。
上海市公安局在接报后迅速成立专案组,对案件展开全面调查。经初步调查,警方发现案件中有关业主信息是由一个名为“zz6394141”的网民上传的。谁是“zz6394141”?警方很快锁定了他的真实身份。陈某,男,22岁,上海某商业广场销售部员工。到案后,陈某交代,之所以上传这些信息是为了与自己职业圈内的朋友进行交流,并提高自己在网站内的用户级别。
据侦查,陈某上传的大部分信息是以200元的价格从一个网名为“欧阳建锋”的男子杨某手中买来的。而这位“欧阳建锋”又是以1200元的价格从网民“上海快货”处购得这些信息。根据线索,警方抓获了“上海快货”赵某,并在他的电脑中发现了大量公民信息。而这些信息中的大部分数据来自辛某及其“上家”刘某。
刘某竟然还不是最终源头!到案后的刘某交代,其所持有业主信息系以6000元的价格从浦东新区某楼盘销售中心处购得。经侦查,该售楼中心销售员张某(女)有重大作案嫌疑,后于4月20日凌晨被抓获。自此,警方最终查明了泄露业主信息资料的源头。
张某交代,刘某曾主动询问其能否买到楼盘业主资料。张某认为有利可图,便利用职务之便取得了部分业主资料,并委托其朋友出面与刘某进行交易,以逃避侦查。交易后,张某非法牟利人民币6000元。
目前,张某、刘某、辛某、赵某、杨某、陈某等6名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此案正在进一步侦查中。
环环相扣 三双“黑手”传递非法利益链
事实上,近年来个人信息“被公开”的不法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通过上海破获的这起典型案件可见,个人信息网上泄密的背后,是一条商业公司员工、无孔不入的“信息贩子”和“流量至上”的网站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条。“利益链的第一环往往在于电信、物业等大型公司内部环节监控失控,使得员工轻而易举地接触到用户个人信息,造成信息倒卖泛滥。”上海协力律师事务所主任游闽键分析认为,一些电信、物业等大型公司由于工作原因往往会积累一大批居民个人信息,由于内部管理漏洞,往往会造成员工把客户资料当成“摇钱树”。
个人信息泄密利益链的第二环,在于各个倒卖环节的“信息贩子”,也就是一些非法的网络公关公司或个人。“现在社会上有些人为了开拓自己的"业务领域",甚至专门收买、窃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成为所谓的"专业户"。”上海市浦东新区法院院长丁寿兴告诉记者,一些个人往往会为了牟取暴利,违反职业道德和保密义务,将公民个人信息资料出售牟利或者泄露给他人。
个人信息“被上网”之后,为何一些网站“我行我素”,迟迟不见删除?这就牵扯出了利益链的第三环“流量至上”的无德网站。“一些网站自恃是大公司,不怕打这样的官司。它通过流量能赚到大量的广告费,而输掉官司也不过赔偿几千元钱。”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刘春泉说,“商业逻辑大于法律逻辑,像前几年的百度MP3纠纷案,在打官司的过程中,它的流量不停地涨,达到整个流量的20%,赚取巨额的广告费,而最后输掉官司也不过赔了几万块钱。逐利的本性让网站不会主动删除涉及个人信息的文档。”
步步设防 加大司法惩处力度是关键
申请房贷、车贷时填写个人信息以便确认身份;出差住宿时出示身份证复印件配合治安管理;参加课程培训时留下电话号码方便联系……这些都是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公民不可能因为害怕被别人骚扰而因噎废食。专家表示,应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主管部门必须有所作为,加大司法惩处力度,要让涉嫌违法违规的个人、网站“喊疼叫痛”、得不偿失。
“未经公民授权,公布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属于侵犯公民隐私权,这是毫无争议的。”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赵海英说,“但是,一旦与侵犯者打官司,个人要付出太高的诉讼成本,比如举证就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与之相对,维权者得到的赔偿却不高,一般也就是几千块的赔偿费而已。所以,受害者往往忍气吞声,不走法律维权这条路。”
赵海英认为,可以借鉴国外的公益诉讼机制,有效解决个人力量分散难以有效保护网络隐私权的难题。她解释说,在国外,涉及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通过相关部门启动对侵权者的公益诉讼,使涉及多人的权利得到保护。而网络隐私保护也可以启动公益诉讼机制,把个人权利维护上升为公益行动,避免个人和法院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成本。
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