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人被当骗子”折射信息安全焦虑
4月4日下午,在长沙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伤者小钟仍昏迷不醒。三天前的傍晚,在广东打工的尹余良接到陌生人的电话说小钟在长沙受伤住院时,以为是遇到了骗子。打电话的人是长沙理工大学的李升志。他打到第5个电话,才终于让对方相信,确实有亲人受伤住院了。(4月5日《潇湘晨报》)
无独有偶。2013年6月30日,大学生池某玩水时溺水身亡,肖同学连打56个电话告知噩讯,但仍得不到池某家属的信任。对此,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运清分析,“这是典型的社会信任度下降的体现。由于社会信任度下降,造成处于焦虑心态下的人们辨别能力也在下降。”殊不知,如今诈骗电话泛滥成灾,让人防不胜防,严重损害了电信行业的公信力。如此语境下,出现“救人被当骗子”的尴尬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个电信用户都遭遇过诈骗电话、垃圾短信的骚扰。比如,有人以受害人子女受伤住院为由,冒充受害人子女的亲戚或同事,打电话或发短信骗取受害人钱财,并屡屡得逞。又如,近日一个被称为“鬼来电”的电话骚扰事件,让手机用户身心俱损。可见,用户个人信息被不法之徒掌握和利用,涉及面广,危害面也大,极易引发广大群众对自身利益的担忧,影响广大市民对社会治安的信心。
事实上,维护信息用户的隐私权和安全权,是信息产业部门和电信企业义不容辞的职责。而现实情况却是,信息用户的这两个基本权益,尚未从根本上得到保障。对此,信息产业部门、特别是电信企业,要么是漠然处之,要么是束手无策。比如,手机用户无端被诈骗电话、垃圾短信骚扰,很可能是个人信息泄露所致,相关电信企业难咎其责。特别是,一些不良人士利用“改号器”制造“鬼来电”恶作剧,表明电信企业在某些方面还“技不如人”,给垃圾短信和诈骗电话留下了兴风作浪的空间。
可见,大学生“救人被当骗子”,折射信息安全焦虑,值得信息产业部门反思。电信企业首先要提高技术手段,完善相关信息管理系统。对电信企业而言,堵住人为漏洞可采用管理制度,而堵住技术本身的漏洞,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使用更先进的技术。这就要求电信运营商要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推广,不断完善信息系统安全设备诸如防火墙、VPN、入侵检测系统、防病毒系统、认证系统等的性能,强化应用数据的存取和审计功能,确保系统中的用户个人信息得到更加稳妥的安全技术防护。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