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生筑牢信息安全“防火墙”

“野鸡大学”一直是备受社会诟病,它们无招生资格、自身无实体校园、无教学设备,其“响亮名称”“内部指标”“计划外指标”“虚假录取通知书”等伎俩,往往让一些家庭贫困、低分和欠发达地区的考生成为骗子的提款机,极大扰乱了高校招生生态。

我们生活在大数据的时代。以前,一个保险柜,一个密码锁,或许就能锁住隐私,不让其外泄。而今,几乎所有的个人信息都可以数据化,一旦联网,随时可能被他人窥探。“野鸡大学”给考生精准地送达“录取通知书”便是利用考生文凭至上的心理引诱上当被骗,从这个角度而言,要杜绝被骗,首先就要筑牢信息安全的钢铁防线。

 考生个人信息被精准地泄露,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一方面是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还有待健全,应及时推出个人信息保护法,做到责任明晰,做到惩治、追责有法可依。比如,应该完善相关标准,规范个人信息收集行为,明确哪些个人信息是可以保留在云端的,哪些又必须是“用后即焚”的。同时,应实现个人信息数据的精细化管理,建立可追溯的信息链条,让每一则个人信息都受到应有的保护,为广大考生建起一道强大、有效的“防火墙”。

另一方面,一些非法泄露、买卖个人信息的行为没受到法律应有的追究,内部的蛀虫没有被揪出,个人信息就有被泄露的可能。相关部门应要设立专门的执法机构处理此类事件、加大不法团伙的犯罪成本。

提防“高考后骗局”,切入点是考生及其家长,应对他们发出足够提醒,必要的时候由校方组织专题行动,通过教育局发布通知等,对于可能存在的漏洞环节加以说明。其次,考生及其家长必须要对各种行骗手段多一些戒备之心,还应该拿起法律武器维权并严惩这类行为。

维护个人信息安全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任何一个部门“慢半拍”,都会让整个机制“打折扣”,只有各部门齐心协力,方可建起个人信息安全的“防火墙”。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