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 市场与技术的博弈

信息安全,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因为不仅有很多企业在2005年进入了安全市场,而且还有很多的安全企业正通过并购在成长壮大;信息安全,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不仅有各个国家都为安全问题在大力发展本国的软件、安全产品,也有企业为保护自身的信息安全在不断的采购安全设备、启动安全方案。
与国外相对成熟的信息安全市场相比,中国的安全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国内安全厂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先发优势,但是却被指责缺乏核心的安全技术;国外厂商由于对国内市场了解不足,并且由于无法提供足够的本地化服务,因此暂时处于弱势。

国内厂商自然也不愿意在这场竞争中失败,甚至他们希望进入更多的领域,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缺乏核心技术的他们应该更多地在技术上自强。

安全有国界

“国外安全企业很难进入中国市场,尤其是在政府、金融等行业。”这是信息安全领域一位专家对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评价。事实确实如此,在2004年地方政府软件采购中,国产安全软件占到了97%的份额。技术无国界,而安全显然有界限。在政府市场所存在的硬性规定,给了中国安全厂商特殊的机会,这也使得国外安全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都会先从其它行业入手。

作为一个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软件保护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并且在软件保护领域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IDC数据,阿拉丁公司的软件保护产品HASP市场份额超过了35%)的企业,阿拉丁公司早在十年前就进入了中国,却失败了。“不是因为产品本身,而是选择了错误的合作伙伴,并且没有能够提供足够的服务。” 阿拉丁总裁Yanki Margalit每每谈及此事,总是很惋惜。“这一次,选择了一个好的合作伙伴,并且也学会了倾听客户和合作伙伴的声音,提供更加符合中国本地化的特色服务,我相信我们会成功。” Yanki Margalit说。

有信心固然是好事,但是此前诸多国际安全厂商在国内市场的折戟,就说明了在国内市场开拓之难。“我们会选择能够认识到我们的产品价值的行业进行合作,也相信我们能够取得成功。”阿拉丁公司的渠道商和盛公司业务拓展总监马杰先生这样认为。

也许,在逐渐了解中国市场,并且找到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之后,包括阿拉丁公司在内的国际安全企业能够在中国的安全市场找到自身的定位。并且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市场竞争的成熟,国际安全厂商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市场机会。

技术无差别

“中国从来就不缺乏有关安全的核心技术。甚至可以说,与国际水平相比,中国现在所掌握的安全技术毫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更强。” 针对“国内缺乏核心安全技术”的说法,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网络研究所信息安全研究中心罗平教授如此认为。

也许,缺乏核心技术的只是中国的一些安全企业。企业成长的时间短、积累不足、应用群窄、IT研发不足、产品雷同严重,这些都是国内安全企业的硬伤,而由于其自身的人才缺位,企业并没有能力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

事实上,在北大、清华以及其他相关的研究机构中,有很多很好的安全技术,并且由于他们的不断研究,在技术上丝毫不逊色于国际水平。但是由于资金和市场能力的问题,他们本身并没有办法将他们所拥有的技术大规模转化为产品投入到市场中。

试图进入安全市场的厂商因为种种原因,当然其中最重要的由于经济收益问题。由于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过快,技术和企业的更新换代的频率也非常高,这都导致企业一般都追求短期效益,大多不肯大量投入在研发上面。因而不会大量雇佣高层次的安全人才,使得企业在核心技术上无法提高;也不愿意与各教育机构、实验室进行产品化合作,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长期性的研发。这都使得目前中国安全市场缺乏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

政府的保护没有能够催生国内安全企业成为国际性企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他们的惰性,使其忽略了有关的技术研发投资。面对国际安全企业的虎视眈眈,国内安全企业或许应该猛醒,加速对安全技术的研发,以便能够应对越来越庞大的安全市场和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或许,国际企业与国内企业应该取长补短。国外安全厂商要找到更好的合作伙伴,并且要做好本地化的服务,有所为有所不为,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切入能够有所作为的市场。国内安全厂商需要放弃短视行为,将安全作为一种长期的投资项目来做。单靠政府推动肯定无法达成预期的效果,也无法使得国内安全企业真正成长。

来源:软件世界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