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我诊断网
400 699 6015
首页| 诊断首页|管理荟萃| 基础知识|法律法规| 管理论坛| 帮助中心
诊断首页--> 管理荟萃->正文

管控员工抱怨的第三种思维

        张某家庭负担重、经济状况比较紧张,为了能够加入一个有发展前景的公司,他接受了一份薪酬远低于期望值的工作。但是,半年后,他的家庭成员因病住院,家庭生活明显越来越拮据,几乎入不敷出;他的家人、朋友以及他自己也抱怨收入太少,与工作量不匹配,严重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由于张某加入时间不长,并未为公司做出明显业绩,他对老板不了解,老板也不了解他,于是,张某决定冒险找老板谈谈加薪事宜……
一、工作场所员工抱怨成为常态
  职场中类似案例中张某的抱怨现象司空见惯。组织是由人构成的,人是社会性动物,都有各自的喜怒哀乐与个性,有各自的追求、想法、天赋与创意,都会对工作(环境)、对人有不同的见解和情绪反应,比如抱怨。然而,抱怨绝不是空穴来风,总是缘自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影响。
  首先,雇主希望员工少拿钱多干活,员工希望少干活多拿钱;领导希望下属言听计从,下属希望领导放手发挥自己的才能;同事间觉得自己比别人干得多(好),拿钱比别人少等等,如此心态永远都存在。只要出现现实与员工期望的差距,抱怨就产生了,而且差距越大,抱怨也越大,即便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员工也可能滋生抱怨。
  其次,面对抱怨,代表管理者一方的主流态度是要求员工如何调整心态、避免抱怨,但是引发员工抱怨的根源并未消除,加上抱怨毕竟是员工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情绪宣泄,作为组织内部存在的一种现象,已经成为常态。
二、工作场所管控员工抱怨的传统方式及其影响
  员工抱怨是员工对人或对事的一种情绪性反应,它可能是负面的、消极的,也可能是非常有益甚至是非常独到的。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企业。员工就是客户,员工的抱怨和客户的抱怨几乎一致。管理者在尽可能避免员工抱怨、无法避免时控制抱怨、迅速解决抱怨并回归和谐的前提下,都在学习、摸索如何避免、控制或解决员工抱怨。比如对人的抱怨,比较快捷又稳妥的措施是将其中一人调离,安排到其他部门(岗位),抱怨随之消失。但是,对事(环境)的抱怨,管理者采用两种常见的传统管控方式:“压制或对抗”和“忽视或逃避”。 
  如果你选择“忽视或逃避”,有两种表现方式及其影响:
  1.屈服(妥协)并满足他的需要。如“我不能给你加薪,但我可以让你每周五提前30分钟下班。”妥协的结果一定是双输,你输掉了30分钟的员工工作,员工也没有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妥协永远是一种目光短浅又苦不堪言的做法,它仅仅是出于一种礼貌,缺乏深思熟虑,也得不偿失;而且,这种方式只会产生更多问题,这可能是对其他员工的不公平,开了一个不好的口子,让他对下次加薪抱有新的期待,同时也给其他员工树立了一个负面的效仿榜样。
  2.忽视或放任员工的抱怨。员工抱怨情绪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激烈,并像流感一样迅速传染其他员工,形成大面积的抱怨,导致原本完全可以控制或解决的一个小问题或事件,后来成为一个群体性抱怨甚至群体性事件,使事情变得失控,对组织造成更大的消极、负面影响,严重损害组织形象,这在现实工作中有很多鲜活的实例。
  如果你选择“压制或对抗”,有四种表现方式及其影响:
  1.你可以贬低他:“你跟别人拿一样的钱。”如此回答等于把他视为机器:他仅仅是一个工作的人,跟其他工作的人没有什么区别。这事实上告诉对方:你没有理由提出加薪,此事没有商量的余地,隐含明显不满与批评,员工受到打击。
  2.你可以奉承、同情他:“你是很有价值的员工,我们希望为你提供更高、更好的待遇。”这可能会暂时安抚其情绪,但是这种虚情假意的废话,在大多数情况下,员工会认为你是在搪塞,没有具体落实措施,很虚伪、不值得信赖,只会让员工从心理反感。
  3.你可以拿自己对比:“我从来没有要求过加薪。我的薪水自然而然地涨上去的,因为我有良好的合作与敬业精神。”你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把他与你作比较,你也许暂时取胜,把员工打压下去,但是,不是因为你的故事更有吸引力,而是因为你拥有更大的权力与更高的地位,员工内心不认同,甚至会引发更大的消极情绪反应。
  4.你可以选择就事论事。但是该方法对解决抱怨情绪毫无帮助,无论你多么想就事论事,你都无法做到,员工抱怨依旧。你也许可以寻找权宜之计先安抚他,但是以后所涉及的问题却是无法回避与解决的,只是把抱怨情绪往后堆积,它终究会有爆发的时候,届时威力更大、破坏性更强,你为此付出的代价与成本无法预估。
  从已有的研究和实例中发现,采取常见的传统管控方式,不仅不能有效避免或消除员工抱怨,反而导致员工消极对待工作,最后引发离职风波,两败俱伤。
  所有的员工抱怨都与情感有关,比如员工对薪酬水平不满的抱怨,可能管理者认为它只是简单的抱怨,但实际上,它却跟员工内心深处的恐惧与渴望密不可分。试想你是老板,如何面对一个对其薪酬水平不满、情绪激动的员工?因为薪酬是其自我价值的重要体现,是他在家庭、朋友面前地位和价值的象征。这次当面向你表示抱怨,他思考了较长时间、鼓足了勇气、下了很大决心才迈出这一步,他不能招惹麻烦,也不想在你面前表现得太软弱;但是他或许感觉自己受到了冷落,甚至可能还会感觉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侵犯。
三、新思维——从员工抱怨中寻找发展机会
  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始提起的那个案例。出乎意料的是,老板把张某请进办公室,询问他来的原因。当老板要求张某尽量多地告诉一些情况时,张某有些惊讶并详细地说出了自己的家庭境况,老板静静地听着。张某在谈话中还讲了半年来为公司所做的工作。老板要求他谈谈对公司、对客户、对产品的看法,这让张某完全感到意外,聊了这么长时间,不仅没有谈及自己的薪酬问题,反而一直在谈工作,包括工作做得怎样、有什么想法、半年在公司学到的东西。老板认真听完后,详细询问了张某正在接触的某位客户,想知道张某对于拓展客户业务的思路,张某也确实有些个人想法,于是就毫无保留地说了。几天后,老板又邀请张某去办公室,同时老板还叫了几个人一起加入讨论。老板把张某对这位客户的想法写在白板上,并就此进行热烈的讨论,随后还讨论其他相关问题,张某对此次讨论感到很兴奋。最终,张某的工作范围扩大了,薪酬涨了不少,并且全权负责向这位重要客户提供更重要服务。后来,该公司业务规模拓展了一倍,张某在其中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公司实行股份制中获得了相应的股份。
  从案例看出,除了上述两种常见的传统方式外,还有第三种选择。案例中的老板就选择了第三种思维:寻求双赢的可能性。突破了传统的固有思维模式,没有局限在原有的馅饼中斤斤计较,而是预见到一个更大的馅饼,先把馅饼做大,大家可以分享更多的馅饼。实际结果是公司不仅开辟了一项全新的业务,而且还留住了能够为公司带来更大价值的员工。
  林肯说:“摧毁敌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变成朋友。”既然两种传统管控员工抱怨的方式效果都不太理想,在员工抱怨的理由千千万万、且抱怨成为常态化的当下,管理者有必要找寻新的更好的管控员工抱怨的方法,既为员工提供释放抱怨情绪的机会,同时也为员工提供巨大的情感回报,给组织带来甚至创造新的价值,显然,这位老板做到了。他是如何转移员工抱怨情绪、最后达成目标的?
  1.愿意花时间耐心、用心倾听,并适时调整自己的认识。
  2.能够持续深入了解并重视与尊重来向他抱怨的员工。在用心倾听后,适时地把他的关注点转移到他感兴趣也擅长的事情上,不仅深入了解其想法,而且邀请他与其他员工一起来倾听与分享他的想法与思路,从心理上超出预期地满足了员工的精神需要。
  3.指导、帮助参与讨论的员工达成协同并组建工作团队,对抱怨的员工委以重任。员工带着抱怨而来,他却从中看到发展业务的机会,采取具体的操作措施,让员工自行消除抱怨,带着迎接新挑战的愉快情绪而去。
  
四、第三种思维带来的启示与借鉴
  两种常见的对待员工抱怨的传统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员工的抱怨问题,或许让问题变得向不可控方向发展。这犹如分蛋糕,不管你拥有多么优秀的技能与技巧,你能随心所欲地切分,但是它仅仅是同一块蛋糕而已。如果采用第三种思维管控员工抱怨,从根本上颠覆了这种情形,可以做出一个更大、更美味的新蛋糕供你切分。
1.跳出防御型思维模式,走进协同型思维模式
  通常情况下,动物发现自身陷入冲突或挑战时,出于本能的反应就是对抗或逃避,进入防御型思维模式。但是,我们的祖先早已提出了成熟的辩证思想:“祸兮,福所倚”,只要把祸处理得当,便可以转化为福。因此,管理者遇到员工抱怨不用害怕、逃避甚至压制,而要有洞若观火的眼光,因为机遇总是隐藏在问题背后,管理者应当在问题(危机)之中发现并抓住机遇,避免本能地陷入防御型思维模式,而是能够走进协同型思维模式,这至关重要,也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
2.走进协同型思维模式,要注意三个关键点
  (1)我能够认清自己。能跳出自我,重新检视自己的想法与情感、审视自己的动机:我需要关注和肯定吗?我是否总以自我为中心?我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吗?我真的关心这个问题吗?这需要消耗巨大的心理能量。如果对自我价值给予肯定,如果对自己的才华和价值充分自信,我没必要在你面前为自己辩护,而是可以坦诚地表达自己。
  (2)我能够认清你。我发现了你的真实价值和贡献,对你极为重视与尊重,不仅重视你的经历、对事物的想法,更尊重你的观点、你的情感及你的事业心。
  (3)我能够重用你。我不仅不害怕我们之间的分歧,而且很感兴趣,并传递这样的信息:“你看待事物的方式与众不同,让我来听听你的想法。”“你的想法很新颖、很有价值。”“让我们一起来想想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如此,很快平息员工抱怨情绪,也走进了不是“听你的”或“听我的”,而是寻找“我们共同的方法”的协同型思维模式,找到一个比以往想到的更好的方法,并且重用你去全权执行,人人都受到鼓励,人人都能够赢,如此早已忘记当初抱怨因何而起。(来源:企业管理杂志)
企业自我诊断网
指导单位: 山东省中小企业办公室       山东省中小企业管理咨询协会                  主办单位:科飞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Tel:(0535)2161238      E-mail:sd@cofly.com   
科飞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opyright©2012    鲁ICP备15002363号-1